1、疫情防控背景下 远成办公需求增加
知往鉴今,以启未来。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助推视频会议进入大众视野,在逐渐了解视频会议这一应用后,中国视频会议市场有所突破,打破了以往缓慢的发展态势,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武汉爆发,随后借春运之势蔓延至全国。在全国倡导减少聚会、减少当面交流的情况下,各视频会议厂商纷纷推出视讯产品或企业协作产品的免费使用计划。
图1:疫情期间免费提供远程视频服务的企业及产品情况
众多企业和学校纷纷响应号召,采取远程办公和线上教学。预计这一阶段的远程办公将会推动远程视频会议习惯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对视频会议的认可度。在疫情之后,由于相关经验的积累,远程视频会议可能会逐渐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2、中国硬件视频会议痛点多 增长放缓
硬件视频:基于嵌入式架构,主要用于中高端视讯应用中,系统包括会议室终端,桌面终端,MCU(多点控制单元)以及相关外围设备(摄像头,麦克风,显示器等)。硬件视频其主要优势包括:性能强大、稳定可靠、安全。
但硬件视频会议的三大痛点,使之在竞争中落于下风。部署成本高:全套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动辄数十万初始投入,需要较高预算支持;易用性较差:使用操作复杂,且仅能在会议室内使用;维护成本高:需要专门IT人员维护,且硬件维护和网络专线费用高。
据IDC预计,2019年国内硬件视频会议市场空间接近6亿美元,增速将下滑至6%左右。
图2:2015-2023年中国硬件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单位:百万美元,%)
3、未来将朝着“四化”方向发展
高清化发展
视频会议的呈现还依赖视频的分辨率,高清晰度是视频技术发展的主线之一。视频技术的分辨率实际是指图片的分辨率,一个视频是由无数的相同分辨率图片组成,分辨率大小决定了视频的清晰度,分辨率越高,视频的质量也越高。但同时,分辨率的增加需求更高的视频流码率,会要求更高的网络传输带宽和速度。视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CIF格式、480P、720P、1080P、2K、4K。目前,高清晰度(4K)是视频发展的主流趋势。
2019年工信部等联合发布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2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发展目标,在政策引导和各方资源积极投入下,产业总体规模有望超过4万亿元,超高清视频用户数达到2亿,4K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8K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我国视频会议高清化率从2014年的35.6%提升至2018年的76.8%,2019年我国视频会议高清化率约为84.2%,并有望于2024年达到97.5%。
融合化发展
视频融合化是指将不同制式和来源的视频资源统一整合接入单一平台进行处理,目前国内视频融合主要体现为在通用视频会议系统架构的基础上接入监控、多媒体点播、数据传输、信息发布等多种功能,针对重点行业开发适用的软件,形成一系列视频会议行业解决方案。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2018年国内视频融合市场规模约为517.1亿元,2019年约为628.3亿元,预计2022年视频融合市场将达到984.6亿元。
未来视频通信应用更多地作为一个模块协同作用于智慧城市、政府党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应急指挥等应用场景,并以非线性应用模式,成为一种全新的不可或缺的企业生产力。
移动化发展
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远程视频通信提供了基础,移动智能终端在高速网络环境中快速增长。在4G基站建设方面,据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最为突出,4G网络建设全面铺开,2019年4G基站总数达到544万个,同比增长46.25%;2020年上半年,我国4G基站总数达560万个。2019年,中国开始5G第三阶段试验,并着手部署6G网络研发,窄带物联网也进入快速部署阶段。
对于视频会议来说,基于云计算技术,云际视界等企业推出云视频会议,借助网络通信为企业提供远程视频会议,网络环境不好会直接影响到视频会议质量。5G技术的超高带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云视频会议的稳定性。在5G技术的支撑下,移动设备的承载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借助高速的网络传输,将终端设备收集到的信息传输、储存在云端,并由云端进行处理,让移动终端更高效的做信息交互处理,弱化终端等硬件的性能限制,提升云视频会议召开的便捷性。
智能化发展
当前远程视频会议仍需要人工进行文字记录,会后通过邮件或其他方式共享给参会人员。采用语音识别技术,可以采集到与会人员的发言内容,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来判断该将哪些内容保存成文字,自动形成会议纪要并实现自动共享,大大提升远程会议的效率和用户体验。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我们非常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谢谢!